“太(tai)行(xing)山(shan)似海,波瀾壯天地。”八百(bai)里太(tai)行(xing),壁立千仞,巍然挺(ting)起華北(bei)之脊,屹(yi)立起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。
  盛夏時節,習(xi)近(jin)平總(zong)書記赴山西(xi)考(kao)察,過(guo)華(hua)北平原、穿太行層巒,來到三晉東大(da)門陽(yang)泉。這里,正是當(dang)年正太鐵路行經處。
 “今天來到這里(li)有特殊意(yi)義。”7月7日(ri),全民族抗戰(zhan)爆發88周(zhou)年(nian),總(zong)書記來到位于陽泉市獅腦山(shan)頂的百團大戰(zhan)紀念碑廣場(chang),向八路軍(jun)烈士敬獻花籃。
新華(hua)社記者 謝環馳 攝
驟(zou)雨初(chu)歇,濃(nong)霧(wu)蒙(meng)蒙(meng),松柏如蓋,蒼翠欲(yu)滴。青山(shan)如豐碑無(wu)言,一種(zhong)雄渾、凝(ning)重的(de)感覺(jue)直入肺腑:這是(shi)一座凝(ning)鑄了(le)民(min)族之魂的(de)大山(shan)。
“我們在(zai)太行(xing)山上,我們在(zai)太行(xing)山上。山高林(lin)又密,兵強馬又壯!”深沉激昂的歌聲,曾響徹這里的千山萬壑。
對腳下這塊土(tu)地,習近平總書(shu)記知之(zhi)甚深。2020年5月(yue)那次來(lai)山西,總書(shu)記曾談及那段(duan)可歌(ge)可泣的(de)歲月(yue):“山西也是(shi)(shi)具有光榮(rong)革命傳統(tong)的(de)地方,是(shi)(shi)八路軍(jun)總部所在地,是(shi)(shi)抗(kang)日戰爭主戰場之(zhi)一”。
晉(jin)(jin)綏、晉(jin)(jin)察冀(ji)、晉(jin)(jin)冀(ji)魯(lu)豫抗日(ri)根(gen)據地,平(ping)型關大捷、百(bai)團大戰,太行精(jing)神、呂梁(liang)精(jing)神……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詞,一頁頁蕩氣回腸的史詩。
一座大(da)型鍛銅雕(diao)塑《奮起的母親(qin)(qin)》與40米高的百團大(da)戰(zhan)紀念(nian)碑遙相對應,被束縛(fu)的“母親(qin)(qin)”緊抓石(shi)塊,奮力反抗。
一(yi)(yi)寸(cun)山(shan)河(he)一(yi)(yi)寸(cun)血,一(yi)(yi)抔(pou)熱土一(yi)(yi)抔(pou)魂。
 “石三孩(hai)(hai),焦四孩(hai)(hai),李五孩(hai)(hai),王毛孩(hai)(hai),常(chang)小道孩(hai)(hai)……”《百團大戰革命(ming)烈(lie)士(shi)名錄》紀念碑,如長(chang)城綿延。稚氣未脫的孩(hai)(hai)子挺(ting)起民族脊梁,用血肉筑成新(xin)的長(chang)城。
青山埋忠骨(gu),浩氣勵后人。
習近平(ping)總書(shu)記沿著臺階而上,緩步來到紀念碑前,仔細整理花籃緞(duan)帶,向(xiang)八(ba)路軍烈士(shi)三鞠躬。
百(bai)(bai)團大(da)戰(zhan)(zhan)紀念(nian)館里(li),一(yi)塊巨大(da)的(de)(de)懷(huai)表將時(shi)間定格在1940年8月20日(ri)晚(wan)8時(shi)。“空前(qian)危險”“空前(qian)困(kun)難”的(de)(de)時(shi)刻,百(bai)(bai)團大(da)戰(zhan)(zhan)不啻一(yi)聲(sheng)驚雷,發出抗戰(zhan)(zhan)到底的(de)(de)吼聲(sheng)。
新華社(she)記者 謝環馳 攝
 駐足(zu)、察看、沉思,重溫(wen)這(zhe)段歷史(shi),習(xi)近平(ping)總書記的(de)話擲地(di)有聲:“百團大戰(zhan)(zhan)的(de)歷史(shi)壯舉,充分展現(xian)了我(wo)們黨在全民(min)(min)族抗戰(zhan)(zhan)中的(de)中流砥柱作用,充分展現(xian)了黨領導的(de)人民(min)(min)戰(zhan)(zhan)爭的(de)磅礴力量(liang)。”
紀念(nian)(nian)館大廳,總書(shu)記同青(qing)少年學生和(he)紀念(nian)(nian)館工作(zuo)人(ren)員親切交(jiao)流。
 “百團大戰 光耀(yao)千秋”的銅色浮雕上,高擎紅(hong)旗、手握刀槍、勇毅向前的年(nian)輕戰士組(zu)成銅墻鐵(tie)壁。大家凝神傾聽,站(zhan)在前排的孩(hai)子們(men),胸前的紅(hong)領巾格(ge)外鮮(xian)艷。
新華社(she)記者 殷博古(gu) 攝
習近平總書記字字鏗鏘:“前(qian)事(shi)不忘,后事(shi)之師。孩子們要(yao)爭做(zuo)(zuo)民族的(de)(de)脊梁,一定要(yao)把我們國家建得更加(jia)強盛。希(xi)望寄托在你們身(shen)上,未(wei)來是屬于你們的(de)(de)。希(xi)望你們好好努力、奮發(fa)圖(tu)強,做(zuo)(zuo)一個堂(tang)堂(tang)正正、光榮自豪的(de)(de)中國人。”
  上世紀初(chu),山西第一條鐵路正太鐵路開通(tong)。太行山中的(de)陽泉,由(you)一個小車站發展(zhan)起來(lai)。
辛亥革(ge)命(ming)后,孫中山先(xian)生來到這(zhe)里,看到陽泉境內鐵路沿線豐(feng)富(fu)的(de)資源,暢想(xiang)(xiang)“以平(ping)定煤(mei)鑄(zhu)太行(xing)鐵,將來可(ke)操全國實業界之牛耳”。戰火紛飛的(de)年代,這(zhe)只能是遙(yao)不可(ke)及的(de)夢(meng)想(xiang)(xiang)。
浴火重生的(de)戰(zhan)斗史,淬(cui)火成(cheng)鋼的(de)發展史,貫(guan)穿著同樣(yang)的(de)“越是艱險越向(xiang)前”。
 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陽泉(quan)閥門(men)股(gu)份有限公司考察(cha)。
專(zhuan)注閘閥,把(ba)最擅長的事做到(dao)極致(zhi),經歷(li)市場經濟的洗(xi)禮,闖過體制改革的陣(zhen)痛,以技(ji)術創新開辟新賽道……百年老廠(chang)的艱難蛻(tui)變(bian),濃縮了一部民族工業的歷(li)史。
新華社記(ji)者 翟(zhai)健嵐 攝
向總書記(ji)介(jie)紹情況(kuang)的企(qi)業負責人,1995年(nian)進廠工作,經(jing)歷了陽(yang)閥緊跟(gen)時代轉型(xing)重生的歷程,深有感觸:“凡(fan)(fan)是畏畏縮縮、改革不(bu)徹(che)底,企(qi)業就陷入困境(jing),凡(fan)(fan)是抓住機遇、大(da)膽改革,企(qi)業就蓬勃發展(zhan)。”
面(mian)對精(jing)神(shen)抖擻、干勁十足(zu)的(de)產業(ye)工(gong)人,習(xi)近平總書記一(yi)番話(hua)催人奮進:“我國的(de)工(gong)業(ye)發展,過(guo)去是靠(kao)一(yi)榔頭一(yi)錘子地(di)敲(qiao),今天要靠(kao)先進技(ji)術和裝備來提升水平。實業(ye)興國,實干興邦。希(xi)望你(ni)們再(zai)接再(zai)厲、更上(shang)層樓,為(wei)建設制造強國多(duo)作貢(gong)獻。”
新華(hua)社記者(zhe) 燕雁 攝(she)
山西,興(xing)于煤,也困于煤。烏金滾(gun)(gun)滾(gun)(gun),幾多榮光,“點亮過全國一(yi)半的燈(deng)”,然而(er),時代車轍轉(zhuan)換(huan),隆隆聲遠,也一(yi)度(du)面臨前路的彷徨(huang)。
  全(quan)國第一(yi)個全(quan)省域、全(quan)方位、系統性的國家資(zi)源型經濟(ji)轉型綜合配套(tao)改革試(shi)驗區,這是“黨中央交給山西的一(yi)項戰略任務”,期望不可(ke)謂不深、任務不可(ke)謂不重。
這些年,多(duo)次(ci)到山西考察,習近(jin)平(ping)總書記(ji)反復叮囑:“用好這一機遇”“要(yao)有緊迫感”“不要(yao)反復、不要(yao)折騰,爭取早日蹚出一條(tiao)轉型發展(zhan)的新(xin)路(lu)子”。
這(zhe)一次(ci),進一步明確認識(shi)論(lun)和方(fang)法論(lun)——
要“堅定”:“要保持定力,經(jing)得起陣痛,克服(fu)遲疑觀望和患(huan)(huan)得患(huan)(huan)失心態,跳出煤炭(tan)行(xing)情好時不愿(yuan)轉(zhuan)、煤炭(tan)行(xing)情差(cha)時轉(zhuan)不動的怪(guai)圈”。
要(yao)“有序”:“穩扎穩打、步步為營(ying)”“不要(yao)一(yi)哄而上,‘金(jin)娃娃’還沒抱上就先把吃飯的家伙(huo)扔了”。
破解一煤獨大,抓好能源轉型,優化營商環境,推(tui)動產業升級,適度多元(yuan)發展……一言以蔽之,就是要“咬定青(qing)山不放松(song),堅定有(you)序向前推(tui)進”。
轉型之路不容躊躇,需要的正(zheng)(zheng)是(shi)“自古華山(shan)一(yi)條路”的決絕(jue),正(zheng)(zheng)是(shi)“看準了(le)就抓緊干(gan)”的擔當,正(zheng)(zheng)是(shi)“一(yi)榔頭(tou)一(yi)錘子地敲(qiao)”的韌(ren)勁。
干革命,搞(gao)建設,促改(gai)革,謀發展,歷史每前進一步都(dou)伴隨著陣(zhen)痛(tong)。探(tan)索(suo)注定是(shi)掘進式的,而其意義(yi)則必將是(shi)開創(chuang)性的。
80年(nian)前,毛(mao)澤東同志在黨的七(qi)大上(shang)發表《愚(yu)公移山》著(zhu)名講話,引用愚(yu)公搬走太行(xing)、王屋(wu)兩座(zuo)大山的傳說,號召“下定決心,不(bu)怕犧牲,排除萬難,去爭取(qu)勝利(li)”。
黨的十八(ba)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(duo)次講述(shu)山西右(you)玉縣70多(duo)年幾(ji)代人接力奮(fen)斗,把“不毛之地”變成“塞上(shang)綠洲”的故事,強(qiang)調右(you)玉精神體(ti)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(fu)務(wu),是迎難而上(shang)、艱苦奮(fen)斗,是久久為功、利在長遠。
困難是(shi)一(yi)(yi)點(dian)點(dian)搬,成功是(shi)一(yi)(yi)代代掙,有了這股精神,就能播(bo)綠成蔭、驅山趕海,這是(shi)顛撲不破的(de)(de)歷史昭示(shi),這是(shi)再創輝煌的(de)(de)必由(you)之路。(記者(zhe):朱基釵、張研)